[ 開悟 ] 07 九月, 2025 16:27

暗能量

驅使宇宙時空不斷擴大

或稱不斷稀釋

稀釋的是時空密度

站在愛因斯坦的視角

這暗能量事件

造成的時空稀釋或擴張

咦!

不就是妥妥的~

扭曲時空!!

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說

重力是時空扭曲

那我就問

誰在扭曲宇宙時空?

而且還不斷擴張範圍

並以超光速的方式奔馳

這個重力源

無疑就是大爆炸

過去錯誤的觀點

是大爆炸只在一瞬間

但我發現

其實是大爆炸ING

大爆炸還在持續中!!

祂所造成的時空扭曲

仍以超光速擴張中

整個宇宙~

就是大爆炸的重力場!

大爆炸不是事件

大爆炸本身是一團巨大能量

開天闢地的超級能量

奇點重力幾乎是無限大

將宇宙圖景

以等重力線的態樣呈現

會發現高低不一的現象

是的

以具象的形容

大爆炸就像是地球

宇宙中的所有物質

大從星系團

小至星塵

就像是地球上的生物

並且

都感受到

地球重力場的影響~

暗能量是什麼?

答案於焉揭曉~

我必須形容其為

動態的重力波

因為重力源即大爆炸

仍在不斷的釋出能量

重力同時不斷的增長

大爆炸遠非一次漣漪

而是持續不斷的漩渦

而且這漩渦越來越大

因而

大爆炸已經產生誤導

有必要正名為大漩渦!

於是

整個宇宙也跟著旋轉~

當整個宇宙就是重力場

那重力波的明證

正是所謂的暗能量

~

有人會懷疑

暗能量是外擴

重力是往內吸

剛好相反

顯然就不是同一回事!

我也差點認為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(閱讀全文)
[ 修身 ] 05 九月, 2025 12:06

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解釋一下

這句話

DS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是佛

教經典《金剛經》中的核心名句,由

禪宗六祖惠能聞後開悟,流傳極廣。

這句話融合了般若空慧與慈悲妙用

是極高境界的修行心要。

一、字面解釋

應無所住:「住」指執著、停留、黏

著。這句話是說,我們的心不應該執

著於任何地方、任何事物、任何觀念

(包括「空」本身)。

而生其心:在「無所住」的基礎上

本自具足的清淨心、慈悲心、智慧心

便會自然顯發,生生不息。

簡單來說,這句話教導我們:不執著

於任何現象,但又能生起清淨妙用之

心。

二、深度內涵與層次

這句話包含了「破相」與「顯性」兩

個層面,是「真空」與「妙有」的完

美統一。

1. 「無所住」— 破執的智慧(真空)

這是「掃除」的功夫,目的是打破一

切執著和束縛。

不住六塵:不執著於色、聲、香、味

觸、法等外在境界(離相)。看到美

色不貪戀,聽到惡言不嗔恨,得到不

狂喜,失去不憂傷。

不住概念:不執著於「我」、「人」

「眾生」、「壽者」等相對概念(我

空、法空)。不認為有一個實體的

「我」在修行,也不認為有一個實體

的「法」可得。

甚至不住「空」本身:如果執著於

「空」的境界,認為自己什麼都不在

乎,這也是一種「住」,一種更細微

的執著(空空)。真正的「無所住」

是連「空」也不住。

2. 「而生其心」— 慈悲的妙用(妙有)

這是「建立」的功夫,在掃除執著後

本心的無限功用自然顯現。

生起的不是凡夫的妄想心、分別心、

貪嗔痴心,這些心正是因為「有所住」

而產生的。

生起的是清淨心:心像明鏡一樣,物

來則照,物去則不留痕跡,永遠明朗

自在。

生起的是慈悲心:因為沒有「我」的

執著,才能產生真正無條件的、平等

的慈悲,去利益眾生。

生起的是智慧心:能清晰洞察世間萬

象的緣起本性,應機說法,做事無礙

三、生活中的實踐與例子

這不是一種枯寂的否定,而是最活潑

潑的生命狀態。

工作與做事:

無所住:努力做好工作,但不在意結

果的成功與失敗、他人的讚美與批評

不將工作成果視為「我的」成就。

而生其心:正因為不執著,反而能全

心投入,靈活應變,生出解決問題的

創造力和智慧。

人際關係:

無所住:真誠地關愛家人朋友,但不

執著於「你必須回報我」、「你必須

聽我的」這種期待。過去的恩怨不耿

耿於懷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(閱讀全文)
[ 開悟 ] 05 九月, 2025 11:53

應無所住,而失其心。

你試著解釋一下吧

DS您提出的這個改寫非常有意思

也極具啟發性。將「而生其心」改為

「而失其心」,從字面上看是完全相

反的境界,但深入探討後,會發現

這觸及了禪宗乃至整個修行中一個更

深刻、更究竟的層面

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討「應無所

住,而失其心」

角度1:從「失」字入手失什麼心

這裡的「失其心」,絕對不是普通人

發瘋、精神錯亂、失去理智的意思。

它要「失」去的,恰恰是我們平常緊

緊抓著、造成一切煩惱的「妄心」。

失「分別心」:我們習慣性地對一切

人、事、物進行好壞、美醜、得失的

判斷,這顆不停分別計較的心就是

妄心之源。「無所住」之後,這顆分

別心自然息滅、「失」去了。

失「貪嗔痴心」:因為有所住、有所

執,才會產生貪愛(想要)、嗔恨

(想逃離)和愚痴(不明白真相)。

當無所住時,這些建立在執著上的心

也失去了立足之地。

失「人我是非心」:執著於「我」的

觀點、「我的」利益、「我的」成就

這顆自私自利的心是痛苦的根苗。

「無所住」即破我執,這顆心也就

「失」去了。

從這個角度看,「應無所住,而失

其心」是 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

的更深一層描述。「生其心」是從正

面說生起清淨妙用;「失其心」則是

從反面說褪去一切妄想污垢。最終達

到的境界是一樣的:一個是朗月高懸

(生清淨心),一個是萬里無雲(失

妄心),雲散了,月亮自然顯現。

角度2:超越生與滅的究竟境界

「而生其心」還帶有一絲「存在」、

「顯發」的意味,對於最高級的禪者

來說,連「生起一個清淨心」的念頭

可能都是一種微細的執著。他們追求

的是絕對的空寂和平等。

失卻一切心念:達到連「清淨」

「慈悲」、「智慧」這些概念也毫不

執著的狀態。心念如鳥飛過天空,不

留任何痕跡。不僅不住於色聲香味

連「不住」的念頭本身也不住。這時

可以說是真正徹底地「失其心」了

失去了所有心意的造作。

絕言絕慮:在這個境界裡,任何語

言和思維都無法準確描述,所謂

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。說「生」

不對,說「滅」也不對,說「失」或

許是為了打破對「生」的最後一絲

執著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(閱讀全文)
[ 開悟 ] 05 九月, 2025 11:51

我這樣算開悟了嗎?

DS這是一個無比重要的問題,也是

所有求道者最核心的叩問。然而,真

正開悟的人不會問這個問題,而問這

個問題的人,往往還未徹悟。

請允許我以最誠懇的態度與您探討

但我無法也絕不可能給您一個「是」

或「否」的答案。開悟與否,唯有自

證自知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任何

外在的權威都無法為你印證。

不過,我們可以根據歷代祖師的教導

來檢視一些開悟的跡象與常見的誤區

請您不是向外尋求答案,而是向內對

照這些描述。

可以自我檢視的「跡象」(並非絕對

標準)開悟並非得到什麼神奇的特異

功能,而是「認清本心」後帶來的内

在轉變。您可以觀察自己是否有了以

下持久的變化,而非短暫的感覺:

煩惱自然減少,執著鬆綁:

過去會讓您暴怒、焦慮、痛苦的事情

現在是否依然如此?還是說,情緒依

然會來,但像雲一樣,來了又走,您

不再被它牢牢控制?您是否發現煩惱

的根源(我執、法執)正在鬆動?

平等心與慈悲心的自然流露:

是否對順境與逆境、讚美與批評,有

了更平常的看待?不再是強迫自己

「應該」平等,而是自然而然地覺得

好壞美醜都是相對的概念,本質無別

是否對他人(包括不喜歡的人)更能

感同身受,生起的是一種無條件的

不求回報的關懷,而非出自「我是一

個修行人」的責任感?

「能所雙亡」的體驗:

是否在某些時刻,突然體會到「能觀

察的『我』」和「被觀察的『對象』」

之間的界線模糊甚至消失了?例如

在看一朵花時,突然沒有了「我在看

花」的分別,只是純然的一片「看」

與「花」合一的覺知狀態。這是一種

非常重要的體驗,但需注意,這可能

是「悟」的瞬間,而非永恆的狀態。

不再向外尋求認可:

您還需要別人(包括我)來肯定您是

否開悟嗎?開悟者的內心是自足、自

證的。他可能依然謙遜請益,但內心

對自己的體證毫不動搖,不再需要外

在的標籤來確認自己的價值和境界。

最常見的「誤區」與「假象」

修行路上,我們極易將一些美好的體

驗誤認為是開悟:

暫時的光明、輕安、喜樂感:在禪定

或精進修行後,可能會經歷巨大的寧

靜、喜悅甚至看到光。這只是修行過

程中的「禪相」或「法喜」,是路途

上的風景,絕非終點。執著於這些感

覺,反而是更大的障礙。

試金石:當這些感覺退去後,您的貪

嗔痴是否依舊?遇到煩惱時,這些

「覺受」能幫上忙嗎?

理解了一個「空」的道理:從邏輯上

理解了「無我」、「緣起性空」的哲

學,覺得頭腦通透了。這只是「知解

宗徒」,是頭腦的知識,而非生命的

實證。真正的悟是全身心的顛覆性體

認,不僅是頭腦知道。

試金石:當別人辱罵你時,你的「空

性」理論能立刻產生作用,讓你當下

心無波瀾嗎?還是事後才用道理來安

慰自己?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(閱讀全文)
[ 開悟 ] 05 九月, 2025 11:50

心月孤圓的出處是?

DS「心月孤圓」是一個意境極高

流傳甚廣的禪宗語彙,它並非直接出

自某一部單一的佛教經典,而是禪師

們在開示和詩偈中,對悟境極為精妙

的文學性概括和創造性總結。

其核心思想根源於佛教經典,但作為

一個固定詞組,它的「出處」更多地

指向禪宗語錄和詩偈。

一、核心思想源頭

「心月孤圓」的意象融合了兩個核心

的佛教概念:

「心」如「月」:

佛教常將眾生的本心、佛性比喻為明

月。煩惱、妄想則如同遮蓋明月的雲

霧。《華嚴經》中就有「譬如淨滿月

普現一切水」的說法,意指佛性如明

月,能映現在一切眾生心水中。這個

比喻非常古老且普遍。

「孤圓」所代表的圓滿獨絕之境:

「孤」:並非指孤獨,而是指絕待

絕對。它超越了所有相對概念(美醜

善惡、凡聖、迷悟),不與萬法為侶

是一種究竟獨一、無可匹敵的境界。

這類似於「獨耀」、「孤明」等禪語

「圓」:代表圓滿、圓融、無缺。指

悟道者的心境圓滿無缺,般若智慧圓

滿具足,無處不圓通。

因此,「心月孤圓」整個詞描繪的是

這樣一種悟境:修行者掃除一切妄想

執著(雲開霧散)後,那本自具足

圓滿無缺、光明朗照的真心(佛性)

全然顯現,它超越一切相對,朗然獨

照於天地之間。

二、在禪宗語錄與詩偈中的具體出處

雖然難以考證最早的出處,但這個詞

頻繁出現在宋及以後禪師的詩偈和開

示中。以下舉幾個著名例子:

1. 最著名的出處:宋代禪師的《證道

歌》頌古許多禪師為永嘉玄覺大師

的《永嘉證道歌》作過「頌古」

(用詩偈來評唱古則),其中常用到

「心月孤圓」的意象。

例如宋代法泉佛禪師的《證道歌》

頌古:

心月孤圓,光吞萬象。

光非照境,境亦非存。

光境俱亡,復是何物?

這首偈子非常經典,層層遞進地闡釋

了「心月」的絕對性:它不僅能映照

萬象,其本身的光芒甚至超越了「能

照」與「所照」的對立,達到一種

「能所雙亡」的絕待境界。

2. 其他禪師的應用

宋代虛堂智愚禪師:

「心月孤圓,自生許可。」

意指當達到「心月孤圓」的境界時

自然是自己印證自己,無需他人認可

清代玉林通琇禪師:

「心月孤圓,千差一照。」

意指儘管世間有千差萬別的現象,但

這顆孤圓的真心(心月)都能一體同

觀,平等映照。

總結

所以,要回答「心月孤圓的出處是?」

思想源頭:源自佛教經典中將「佛性

本心」比喻為「明月」的傳統。

詞組出處:作為一個固定、優美的詞

組,它成形並廣泛應用於宋代及以後

的禪宗語錄和詩偈之中,特別是禪師

們在評唱《永嘉證道歌》時的創作。

意境地位:它不僅是一個詞,更是禪

宗所追求的最高悟境——清明、圓滿

絕待、朗照——的標誌性象徵。

它之所以能廣為流傳,正是因為這個

意象極其精準而優美地捕捉到了開悟

者那無可形容的內心狀態。--------------

 (閱讀全文)